同城头条  >  心理  >  决定结婚前,一定要讨论这8件事 !
决定结婚前,一定要讨论这8件事 !
2025年03月12日 10:53   浏览:17   来源:祥云心理
爱情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,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。

婚姻不是童话结局,而是成人世界的开始,所以在和对象决定结婚前,一定要跟TA进行一次深刻的讨论,了解彼此的需求、期望和底线,把可能出现的撕扯前置,让婚姻少些争执,多些平和稳妥。

1.关于财产:经济共同体≠钱包共享
双方收入如何分配?
是否接受婚内借贷?
是否有共同的储蓄账户?
买房、买车的决策权归属谁?

大数据显示,财务纠纷在离婚诱因中占比高达37%。一方大手大脚,另一方精打细算,就很容易因为钱的问题争吵不断。只有在财务上达成一致,才能避免婚后因为经济纠纷影响家庭和谐。

2.关于育儿:生育选择≠爱情证明

要不要孩子?要几个?
计划什么时候要孩子?
孩子谁来带?怎么带?
育儿前三年,职业规划怎么调整?

因为生孩子不是小事,它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。若夫妻在生育问题上想法不同,可能会引发矛盾。提前探讨并达成一致,能让双方在面对育儿压力时共同承担。

3.关于日常:家务分工≠性别分工

家务怎么分工?
谁做饭?谁洗碗?
要不要买智能清洁设备分担?
对方有哪些卫生习惯不能接受?

现在大家工作都忙,回到家谁也不想累得半死还得做家务,所以婚前就要商量好家务怎么分工。如果一方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另一方的劳动成果,久而久之,被压迫的一方肯定会心生不满。婚姻是相互扶持,家务也应该共同承担。

4.关于冲突:情绪价值≠无限包容

情绪不好时,你希望对方怎么做?
发生争吵时,你习惯冷战、妥协还是直接表达?
发生矛盾时,对方不能说什么话?做什么事?
过去解决冲突时,对方有什么地方做得对,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?

再恩爱的夫妻,也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,这无可避免,重要的是怎么解决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“积极沟通型夫妻”比“回避型夫妻”婚姻满意度高47%,所以最好跟对方提前约定好「争吵规则」,比如不人身攻击、拒绝家暴、24小时内和解、冷战不能超过几天等等。

5.关于赡养:孝敬父母≠不设边界

多久看望一次父母?
怎么分配照顾父母的责任?
要不要跟父母一起住?
都是独生子女,过节怎么安排?
能不能接受父母参与到婚姻中?接受的程度?

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,但在婚姻里,这也可能成为矛盾的源头。中国社科院调研显示,32%的夫妻矛盾源于赡养父母引发的经济/情感捆绑。在婚姻家庭咨询中,58%涉及“是否与父母同住”、“医疗费分担比例”等未提前协商的议题。

6.关于工作:职业发展≠家庭牺牲

是否接受异地工作?
职业瓶颈期如何支持对方?
有深造或者创业的计划,另一方是否支持?
工作调动,另一方是否愿意配合?

婚姻不仅是情感的结合,更是人生轨迹的深度绑定。婚前讨论职业规划,本质上是在确认双方对未来生活的共识与支撑力。如果说一方极度渴望安稳的工作,而另一方则全心扑在创业上,这种目标冲突会在婚后被不断放大,逐渐侵蚀两人关系,导致争吵不断。

7.关于性:缔结关系≠必须满足

是否有过性病史?
是否愿意定期体检?
由谁主导避孕?
在性爱中喜欢什么?不喜欢什么?

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曾发现,每4对夫妻中,就有1对是无性婚姻。婚前谈“性”,本质上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——它既需要动物性的坦诚,也需要文明性的智慧。正如作家渡边淳一所写:“真正的亲密,是连欲望都能平静讨论的关系。”  

8.关于爱:步入婚姻≠杀死爱情

你希望有两人世界吗?
你喜欢生活充满仪式感吗?
关于爱情和婚姻,观点一致吗?
我们过节日或者纪念日吗?

婚前,我们总爱谈天说地,认真对待感情。但婚后,由于工作、育儿、经济压力可能会让我们忽视情感经营。但需要明白的是,婚姻的持久性并非偶然,而是双方通过持续的情感经营共同创造的结果。正如纪伯伦所说:爱不仅彼此凝视,更是一起望向同一个方向。

婚前深度对话,不必追求完美共识,但需建立“共同面对问题”的默契——因为婚姻的长久,不取决于无矛盾,而取决解决矛盾的能力。

头条号
祥云心理
介绍
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,持证13年,擅长婚恋家庭、情感困惑、个人成长、职场压力、人际关系、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咨询,真诚的希望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分享,有效的帮助您解除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。
推荐头条